似乎大家都在说餐饮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,但数据告诉我们,没有不好的行业,只有不好的老板。
中国餐饮业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,前景光明!然而,各餐饮业态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前辈企业们,却出现了业绩停滞的颓相。
关于餐饮行业进入寒冬的论调,从2012年国八条之后就开始了。最先开始的是高端餐饮遇冷,后来中端餐饮又迎来混战,近年来餐饮业的竞争继续下探,大众餐饮也出现了不同规模的转让、倒闭。
光线被吸入黑洞之后便不知所踪。而在现今的中国餐饮业,很多资金投入餐饮经济体后便渺无踪影,如同被黑洞吞噬。
1、打着大众化旗号,不断比拼价格,通过牺牲利润,吸引到了毫无忠诚度的消费客群,量级僵尸粉提升蒙蔽了多少企业家的双眼。
2、不断拓展店面的区域布局,希望通过网点的增多,压减总部成本。可事实是,开多的这些店遭遇到其他9家的围追堵截,新店自身生存都难以保障,何谈分摊总部管理成本。
3、餐饮行业总是季节性的产生着消费风口,很多企业为了达成总量提升,不断通过抄袭向风口冲去,可风总要有减弱的时候,这时也正是黑洞产生的高峰。
1、过度依恋原有的资源优势,失去了对环境变化的敏锐捕捉能力。
2、对过往成功路径的依赖,没有持续创新迭代,寻找新的发展方向。
不管到什么时候,餐饮业不会消失。一个共识是,现在80、90后在外就餐的次数越来越多,这意味着餐厅的客户群体是没有萎缩的。
不管是从数据,还是从餐饮从业者的感受,中国餐饮是在暖春当中的,这些所谓的餐饮寒冬,是一种正常的淘汰,迂腐的、投机的、概念取巧的经营者退出市场,于餐饮业、于消费者,都不是坏事儿,一部分店的寒冬,是为了带来整个行业的春天。
移动互联时代,餐饮企业是否持续找到高获利、高成长的空间?寻找品类定位是首当其冲的。你的团队是否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执行战略?在移动互联浪潮下遭遇失败,要么是战略错了,要么就是组织能力发生了问题:
团队组织能力上,移动互联网浪潮势不可挡,管理团队也要考虑跟上时代。关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,更新营销打法,管理方式,推广策略。
中国餐饮老板的商业嗅觉都非常灵敏,经常能够抓住“品类风口”,但是如果团队战斗力不行,即便看到了肥肉最终也吃不到。一个良性的餐饮企业已经不能靠“老板个人”来驱动了,各个部门要沉淀手册化、信息化的组织结构,一切应该是以组织力来驱动。
战略上,大众餐饮的品类定位已经同质化,寻找新的突破口,也就意味着要拜托过往的路径依赖,尝试全新的食材,全新的技术,全新的烹饪方法,全新的消费人群,如果只停留在“晚上想想千条路,早上起来走老路”的模式中,拒绝改变,断然不会带来新的结果!